2025年01月10日

角声| 文明与文化有区别 莫让文化的大门把耶稣带来的文明阻在门外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4月09日 11:23 |
播放

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吊诡的现象。在开始传福音的时候,我们会大夸西方那些科学家和科学成就,把它们说成信基督教的结果。比如他们会讲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是基督徒,都信上帝,正是因为基督教信仰才产生了西方的科学。但是当一个人信了上帝之后,在教会里则听到的是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不是基督徒,他们信奉的上帝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这些科学都是世上的小学,我们应该专心于灵魂拯救。因此,常常有因着这样的传福音而加入教会的人觉得最开始的宣讲有种被骗入会的感觉。

这种传福音的方式可以打个比方——就像基督教是一件衣服,穿在谁身上,谁就是基督教,因此,基督教可以穿在西方科学家身上,他们是基督徒,可以穿在西方科技文明身上,他们是基督教文明,但是这件衣服当被我从他们身上脱掉,穿在我的身上时,他们就不是基督教了,我就变成了基督教。不管我自己的行为怎样,不管我自己的精神怎样,只要穿着这件衣服,我就是基督教了。

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这种观念之下,基督教也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里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才是基督教,我们怎么判别基督教,也就是标准问题。当然基督教有很多派别,有很多教会,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使用一种僵硬的标准来衡量,显然是有削足适履之嫌。但是,基督教之所以是基督教,必然有他自身的特征和必备的要素,比如公义、慈爱、怜悯等,这些是无法否认的。

当我们否认了基督教共同标准,这不仅无法让基督教群体达成共识,形成一个共同体,同样会让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变成一个标签,可以贴在任何一个的东西之上,从而失去基督教自身的独特性。

笔者以为,分清这个问题,搞明白基督教文化和基督教文明是解决这个问题为数不多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文化。

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化这个词,其实是由日本东渡而来,是日本学者在近代为了翻译西方“文化”概念而使用的词汇,后来由中国学者引入。当然,这不是日本学者对文化这个词的首创,在我们的古代的文献中,就有文化这个词。文,即石头或者物体的纹路,引申为规律。因此在古人眼中文分成天文和人文,天文也就是天的规律,即自然规律;人文是人伦社会规范和秩序。化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变化,后来引申出教化之意。因此,文化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伦理纲常来教化民众,使他们服从社会纲常规范。鉴于我们的历史,一直是一个不断被征服的历史,因此,文化的教化功能主要是让被征服者顺从征服者,这从我们三纲五常、家国天下等可以看出。

然而,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则不是这个含义。文化一意我们可以追溯到拉丁文Cultura,本意为耕种或者作物的培育。后来逐渐引申到精神领域,用来指称人类活动的精神或者物质的成果。德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用“文化”一词指称人类心灵、智慧 、情操 、风尚的化育。因此,文化这一词,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是建筑、文学、绘画、宗教、风俗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中西之间,文化所指的差别,我们文化的原初含义主要功能是教化,也就是马上得天下,之后就要用文化来使大家服从马上得来的天下。而西方的文化一词则没有更多的教化或目的指向,而是特指人们活动的结果。

文明与文化不同,这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在平常使用的时候,一直在混淆,用文化来代替文明。

文明一词在西方并不是和文化一词同时出现。文明的英语Civilization,德语为 Zivilisation,法文 Civilisation,这些词都源于拉丁文 Civis( 公民) 和 Civitas( 有组织的社会或城市) 、Civilis( 公民)。这些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出现这些概念。从这个词源我们可以看出,文明意味着一种城邦中的社会秩序。18世纪的欧洲学者最先开始使用文明这一词,文明赋予社会以道德的原则和形式,在弗格森看来,人类的历史是由野蛮走向文明。

今天意义上的文化,更多的用意是指称某一群体活动的结果,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文化,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的文化,美国有美国的文化,俄国有俄国的文化,这些文化都各自有自己的独立边界,有自己的特点和民族归属,因此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就是指对另一种文化的适应。

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其实是文化的冲突,而不是文明的冲突。因为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类经过血的教训之后获得道德准则和秩序共识。文明是普世的,文化则是不同群体的活动结果。

从文化的层面上讲,每个国家的基督教文化不一样,西方有西方的,我们有我们的。欧洲有许多基督教文学作品或者基督教美术作品,这些都是欧洲的基督教文化。我们也有基督教文化,文学作品、美术、或者教堂建筑等。每个基督教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进入我们本土的教会,我们常常会发现,常常我们所生存其中的基督教文化披上了浓浓的教化意味。比如,教会强调的是顺服,信徒顺服牧者,子女顺服父母,在上的顺服在下的,教会不断在我们自己古老的文化轨道上前行。我们将基督教的外衣皮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上。

因为文化本身各有自己的特点,可能并没有高地之分。文化非遗的评定并没有比较文化优劣的意思。入乡随俗,同样是对另一种文化的尊重。在文化平等的观念之下,我们不会反思我们的基督教有什么问题,我们把自己的基督教文化冠以特色,从而消解了与耶稣教导之间的紧张。

基督教文明则不同,基督教文明是耶稣带来的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一种新的道德原则。正如耶稣所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约翰福音 13:34 和合本)

因此,与基督信仰文明相比,我们好像更愿意接受基督教的物质文化。面对对教会的物质支持,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但是一旦拿基督教文明的规则来衡量教会,很多则避之唯恐不及。

耶稣教导的内容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明。耶稣教导为人类提供了道德准则,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秩序和底线。但是我们却把基督教文明抛之脑后,而把基督教外衣披在自己的文化上。我们用新皮袋依然装着腐臭的旧酒。

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上基督教可以本土化,但是一旦舍弃了耶稣带来的基督教信仰文明,那么也就与耶稣没什么关联了。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 13:35 和合本)“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约翰福音 15:12 和合本)而我们却常常没有遵守耶稣的命令,我们若为战争欢呼,我们若为奴役人寻找理由,我们若为暴力欢呼,这样的基督教即使披着基督教的衣服,耶稣又怎能认可呢?

让我们因为基督信仰而更加文明,让我们因为基督教信仰而走在通往文明的大道上,而不是以文化的理由将耶稣拒之门外。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